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日治台灣的社會與文化
Society & Culture in Colonial Taiwan 
開課學期
106-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林文凱 
課號
Soc5011 
課程識別碼
325 U073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社112 
備註
主授教師:林文凱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62Soc5011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以日治時期的臺灣社會文化史為課程討論主題,除介紹有關日治時期臺灣社會文化史研究的學術史與重要理論觀點外,主要將探討日治時代的臺灣統治理性、地方行政變革、戰時統治體制、邊緣人群治理、抗日運動與民族主義、社會調查史、教育/文學/戲劇/電影史等文化史議題。 

課程目標
期望透過相關研究成果的研讀討論,提示日治時期重要史料的利用管道,並認識日治時期臺灣社會文化史的重要研究議題。課程講授過程中,也希望引導同學從長時段現代性形構與演變的觀點,思考日治時期的臺灣社會文化與清治時期以及戰後臺灣社會變遷之間的關聯,藉以定位認識日治時期臺灣社會文化的歷史意義。 
課程要求
閱讀、思考與寫問題回應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課堂討論及摘要 
40% 
 
2. 
期末研究報告 
6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3/01  課程導論、社會理論與史料介紹(網路與資料庫)
介紹台灣近代史與世界/東亞史、日本帝國史、近代中國史的關聯與比較
介紹殖民地史研究的社會理論典範變遷:從帝國主義論(馬克思主義)到殖民近代性論的轉變(哈伯瑪斯、傅柯與後殖民理論)
日治圖書全文資料庫、日治期刊全文資料庫、總督府公文類纂資料庫(臺灣總督府檔案專題研究)、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民報資料庫、臺灣法實證日治時期資料庫、日本時代台灣經濟統計文獻目錄 
第2週
3/08  殖民史研究與殖民現代性概念
川島真,〈殖民地近代性」特集解說〉,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 《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論文集,臺北:播種者,2004,頁65-70。
並木真人,〈朝鮮的「殖民地近代性」、「殖民地公共性」和對日協力:殖民地政治史、社會史研究之前置性考察〉,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 《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4,頁71-112。
松本武祝,〈有關朝鮮「殖民地近代性」論點之整理與重建〉,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 《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4,頁113-132。
駒込武,〈臺灣的「殖民地近代性〉,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 《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4,頁161-170。 
第3週
3/15  臺灣史學史與方法論反思
張隆志,〈後殖民觀點與臺灣史研究:關於臺灣本土史學的方法論反思〉,收入柳書琴、邱貴芬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場域》,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頁359-383
張隆志,〈殖民現代性分析與臺灣近代史研究:本土史學史與方法論芻議》, 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 《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4,頁133-160。
張隆志,〈當代臺灣史學史論綱〉,《臺灣史研究》16:4(2009.12),頁161-184。
吳密察,〈「台灣文化」的歷史建構:一個初步的試論〉,《臺灣國際研究季刊》 10:3(2014),頁1-22。 
第4週
3/22  臺灣的殖民統治理性
姚人多,〈認識臺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臺之殖民治理性〉,《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2(2001-06):119-182。
江玉林,〈後藤新平與傅柯的對話—反思臺灣日治初期的殖民警察政治〉,《中研院法學期刊》7期(2010-09):41-79。
林文凱,〈臺灣近代統治理性的形構:晚清劉銘傳與日治初期後藤新平土地改革的比較 〉,《臺灣史研究》24(4)(2017-12)。
岡本真希子,〈殖民地地方行政的開始與臺灣人名望家階層:統治體制轉換期的臺南地域社會〉,《成大歷史學報》43(2012-12):211-258。 
第5週
3/29  臺灣的地方行政變革
施添福,〈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臺灣史研究》8(1)(2001-06):1-39。
藍奕青,《帝國之守:日治時期臺灣的郡制與地方統治》,臺北市:國史館,2012。
(參考)施添福,〈地域社會與警察官空間:以日治時代關山地方為例〉,收錄於《東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資料》,頁1-36。
(參考)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硏究》,台北市:正中書局,1992。 
第6週
4/05  民族掃墓節 
第7週
4/12  臺灣的戰時殖民統治
近藤正己,《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參考)林繼文,《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硏究 》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第8週
4/19  臺灣邊緣人群的治理
陳姃湲編,《看不見的殖民邊緣:日治台灣邊緣史讀本》,台北:玉山社,2012。
梁秋虹,〈以暴力團體之名:一九二ま年代台灣無賴漢三級制的歷史系譜〉,《日本統治下的底層社會:台灣與朝鮮》(即將出版),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第9週
4/26  臺灣的抗日運動史研究
若林正丈,《台灣抗日運動史硏究》,台北市:播種者 台灣史日文史料典籍硏讀會譯,2007。選讀頁1-250, 421-442。
 
第10週
5/03  臺灣的政治與文化民族主義
吳叡人,〈台灣非是台灣人的台灣不可:反殖民鬥爭與台灣人民族國家論述,1919-1931〉,收於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條》,台北:新自然主義出版社,2001,頁43-110。
吳叡人,〈福爾摩沙意識形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1917-1937〉,《新史學》17: 2 (2006 年6 月),頁127-218 。
 
第11週
5/10  臺灣左右派的社會史論戰
陳芳明,〈「中國改造論」:論戰與20 年代臺灣左翼思想的傳播〉,收於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六屆「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文化與臺灣文化──延續與斷裂》(臺北:該院,2005),頁183-201。
吳叡人,〈誰是「台灣民族」?連溫卿與臺共的臺灣解放論與臺灣民族形成論之比較〉,陳慈玉主編,《地方菁英與台灣農民運動》,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08,頁199-229。
邱士杰,〈從〈黎明期的臺灣〉走向「中國改造論」:由許乃昌的思想經歷看兩岸變革運動與論爭(1923-1927)〉,《史繹》35(2007 年11 月),頁69-140。
林文凱,〈認識與想像臺灣的社會經濟史:1920-30年代臺灣社會史論爭意義之重探〉,《臺灣史研究》21(2) (2014.06):69-110。
 
第12週
5/17  臺灣人類學與舊慣調查
陳偉智,《伊能嘉矩 : 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臺北:臺大出版社,2014,前言至第五章,頁1-167。
Timothy Tsu, “Japanese Colonialism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Taiwanese ‘old customs"', in Jan van Bremen and Akitoshi Shimizu eds., Anthropology and Colonialism in Asia and Oceania, London:Curzon,1999 , pp. 197-218.
林果顯,〈評鄭政誠《臺灣大調查——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新史學》18:2(2007.06)。
(參考) 陳偉智,〈自然史、人類學與台灣近代「種族」知識的建構:一個全球概念的地方歷史分析〉,《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4期,2009.12,頁135。
(參考)鄭政誠,《臺灣大調查 :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台北縣蘆洲市 : 博揚文化,2005。
 
第13週
5/24  臺灣民俗調查與文化民族主義
三尾裕子,〈以殖民統治下的「灰色地帶」做為異質化之談論的可能性--以「民俗臺灣」為例〉,《臺灣文獻》55:3(2004.09),頁25-61。
張隆志,〈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政治〉,《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2006.11),頁33-58。
吳密察,〈《民俗台灣》發刊的時代背景及其性質〉,吳密察等著,《帝國裡的「地方文化」》,台北:播種者,2008,頁49-81。
(參考)林莊生,〈《民俗台灣》與金關丈夫--五十年後的讀感〉,《臺灣風物》45:1(1995),頁33-61。
(參考) Timothy Tsu, “For Science, Co-Prosperity, and Love:The Re-imagination of Taiwanese Folklore and Japan's Greater East Asia War” in Akitoshi Shimizu and Jan van Bremen eds., Wartime Japanese anthropology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Osaka, Japan :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2003.
 
第14週
5/31  臺灣的教育史:臺北帝大研究
葉碧苓,《學術先鋒:臺北帝國大學與日本南進政策之研究》,台北:稻鄉,2010。
(參考) 鄭麗玲,《帝國大學在殖民地的建立與發展-以台北帝國大學為中心》,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參考)歐素瑛,《傳承與創新 : 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的再出發(1945-1950)》,臺北市:臺灣書房發行,2012。
 
第15週
6/07  臺灣的文學史:從傳統到現代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選讀頁1-142.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選讀第一章~第八章,頁5-208。
 
第16週
6/14  臺灣的語言文化運動
陳培豐,《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新北市:群學,2013。
(參考)陳培豐,《「同化」ソ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出版,2006。
 
第17週
6/21  臺灣的戲劇史
石婉舜,〈「黑暗時期」顯影:「皇民化運動」下的台灣戲劇(1936.9-1940.11)〉,《民俗曲藝》159(2008),頁7-81。
石婉舜,〈黃得時與太平洋戰爭期的布袋戲改造〉,柳書琴編,《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台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台北:聯經,2011,頁183-208。
石婉舜,〈尋歡作樂者的淚滴——戲院、歌仔戲與殖民地的觀眾〉,李承機等編,《「帝國」在台灣:殖民地台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台北:台大出版社,2015,頁237-275。
 
第18週
6/28  臺灣的電影史
三澤真美惠,《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台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選讀頁1-140,331-350。
(參考)三澤真美惠,《殖民地下的「銀幕」:台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台北:前衛,2002。